车间净化面积如何配置空调?

为保证净化车间的洁净度和工艺稳定,空调系统不仅要满足温湿度控制,更要提供稳定的送风量、合适的换气次数和足够的冷/热能力。本文面向设计与施工一线人员,提供一套清晰、可执行的思路:从影响因素分析、常用计算方法、到分步骤实操与示例计算,帮助你把“净化面积怎么配空调”这件事做稳、做准、可落地。


一、设计前必须明确的关键参数

在任何计算开始前,应确认以下信息(按优先级排列):

  1. 净化车间功能与工艺要求:对洁净度、局部排风、正压/负压、分区要求的影响最大。
  2. 净化面积与层高:面积(m²)与净空高度(m)决定房间体积(m³)。
  3. 温度与湿度控制目标:设计温度(℃)与相对湿度(%RH)。
  4. 换气次数(ACH)或送风风量要求:不同洁净等级、工艺有不同换气要求(可用范围、非硬性数值)。
  5. 人员、设备、照明等内部热源:计算内部热负荷(W或kW)。
  6. 室外设计工况:最高/最低外界温度、湿球温度,用于热负荷计算。
  7. 工艺产生的显/潜热与排风需求:有无大量排风或局部排放。

注:本文提供通用方法与典型范围,具体项目应结合委托方工艺文件与现场核对后定稿。


二、三种常用的配空调(送风/容量)方法对比

方法 适用场景 优点 局限
面积法(经验系数) 早期概算、可行性 快速、便于报价 精度低,忽略内部热源与换气
换气次数法(ACH) 以洁净度/换气为主的净化车间 直接对应洁净需求,便于确定送风量 未直接反映热负荷,需结合冷负荷计算
热负荷法(热工计算) 精细设计与设备选型 精确,覆盖内部热源与外热负荷 计算复杂,需完整工况数据

实际设计中常将 换气次数法 + 热负荷法 结合使用:先用换气确定送风量,再用热负荷核算冷(热)量,最终取更严格者作为设备选型依据。


三、关键公式与计算步骤

1)房间体积

V (m³) = 面积 (m²) × 层高 (m)

2)送风量(基于换气次数)

Q_v (m³/h) = V (m³) × ACH (次/h)
或
Q_v (m³/s) = V × ACH / 3600

3)通风引起的显热(空气冷负荷)

使用气流换热公式(基于常用近似常数):

Q_sensible (kW) = ρ × Cp × Q (m³/s) × ΔT
取 ρ ≈ 1.2 kg/m³,Cp ≈ 1.005 kJ/(kg·K)
等价常数:Q_sensible (kW) ≈ 0.001206 × Q(m³/h) × ΔT(℃)
更常用近似:Q_sensible (kW) ≈ 0.000335 × Q(m³/h) × ΔT(℃)

(为便于工程计算,文中将采用 0.000335 的近似系数)

4)内部热负荷(示例类别)

  • 人员:每人约 70–120 W(视工作强度)
  • 照明:按功率计入全部照明电功率
  • 设备:按设备铭牌或工艺核算(W或kW)
    将各项相加得到内部显热与潜热总和。

5)总冷负荷

总冷负荷 (kW) = 通风显热 + 透过/围护结构热 + 内部热源显热 + 潜热(湿度处理)

湿度控制时需计算潜热并选定除湿方式(直接空调冷凝或再热回气等)。


四:分步骤设计流程

  1. 收集资料:面积、净空高度、用途、人员与设备清单、工艺排风、目标温湿度、室外设计点。
  2. 确定换气次数(初步):根据洁净等级与工艺经验选取换气范围(示例范围可写于项目技术条件)。
  3. 计算送风量:用房间体积 × ACH 得到初始送风量(m³/h)。
  4. 估算热负荷:按公式分别计算通风冷负荷、设备/照明/人员负荷、包络热传导负荷,合计得出总冷负荷(kW)。
  5. 核对与迭代:若通风带来的显热占主导(例如送风量远大于内部热),则送风量决定系统容量;若设备热大,则需提高冷量或局部排风。
  6. 选择系统类型:根据洁净与节能目标选择:全新风空调箱 + 末端高效过滤、变风量(VAV)或恒风量(CAV)、带热回收的分区处理等。
  7. 细化末端与管道:确定末端箱、风口样式、风管阻力及风机余量(通常考虑 10–20%余量)。
  8. 编制图纸与设备清单:按核定的冷量、风量与压差选型,并进行能耗估算与运行策略(如夜间放风、旁通、除湿回路)。
  9. 现场调试与验证:调试送风量、温湿度稳定性及压差关系,完成平衡并记录最终数据。

五:示例计算

工程背景(示例):净化车间面积 500 m²,层高 4.0 m,目标设计温度 24℃,外界夏季设计温度 35℃,初步选定换气次数 ACH = 30 次/h。计算步骤如下。

  1. 计算房间体积:
V = 500 m² × 4.0 m = 2,000 m³
  1. 计算送风量(m³/h):
Q_v = V × ACH = 2,000 m³ × 30 次/h = 60,000 m³/h
  1. 换算成 m³/s(便于用公式验证):
Q_v (m³/s) = 60,000 / 3600 = 16.6666667 m³/s
  1. 通风显热(基于 ΔT = 35 − 24 = 11 ℃):
    使用近似系数 0.000335:
Q_sensible (kW) ≈ 0.000335 × Q(m³/h) × ΔT
             = 0.000335 × 60,000 × 11
先算 60,000 × 11 = 660,000
再算 0.000335 × 660,000 = 221.1 (kW)

因此,单由送风换气造成的显热约 221.1 kW

  1. 加入内部热源(假设示例):
  • 设备与工艺散热(示例估计):50 kW
  • 照明及杂散:10 kW
  • 人员(10人,每人 100 W):1.0 kW
    内部合计 ≈ 61.0 kW
  1. 初步总冷负荷(未计包络与潜热):
总冷负荷 ≈ 221.1 + 61.0 = 282.1 kW
  1. 考虑建筑围护、透过热与潜热后,最终设备冷量可能在 300 kW 左右(示例估算,仅供方法演示,不作为项目最终值)。

说明:上例演示了“送风量对冷负荷的强烈影响”。当换气次数非常大时,送风引起的负荷往往成为主要项,设备与箱体需按更保守的数值选型并留出检修余量(通常 10–20%)。


六、实务建议与常见误区

  • 误区:按面积简单乘以固定系数就够 —— 面积法只能作为概算,忽略了换气、设备与外界差异,风险大。
  • 建议:优先用换气法确定风量,再用热工法核算冷量。两者取更严格值,避免验收时超负荷。
  • 余量与可调性:风机与冷机留 10–20% 余量,且末端应有调节能力(阀门、变风量等)。
  • 湿度控制策略:若对湿度敏感,建议独立除湿回路或采用冷却+再热组合以保证露点与相对湿度。
  • 压差与洁净分区:空调系统需配合分区压差策略,送回风比、回风过滤及局部排风要在设计阶段明确。
  • 能效与热回收:在大风量系统中,热回收可显著降低运行能耗,务必在可行时优先考虑。
  • 现场核验:设计完成后,强烈建议在试运行阶段对送风量、温湿度与压差进行三点或多点实测,以便微调。

七、工程落地要点

  1. 配置净化车间空调必须同时考虑 送风量(换气)热负荷 两条主线,缺一不可。
  2. 推荐步骤:收集工艺 → 初定换气次数 → 计算送风量 → 热负荷详细计算 → 选型与留量 → 现场调试验证。
  3. 对于大风量净化车间,送风产生的显热常常是系统冷量的主导项;务必在早期设计阶段识别并优化(如回风比、热回收策略)。
  4. 每个项目的具体数值取决于工艺、洁净级别与现场条件,上文提供的是通用方法与示例,最终设计应结合项目技术文件与现场数据。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