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化车间净化空调系统设计方案

 

一、设计目标与基本要求

  • 洁净度与污染控制:根据工艺对颗粒与微生物控制的需求,确定洁净等级和允许的颗粒浓度范围(以工艺需求为准)。
  • 温湿度稳定:满足工艺装备及人员舒适的温湿度区间,同时兼顾材料和工艺对湿度的敏感性。
  • 压差与气流组织:通过压差梯度与送/回风布置防止交叉污染并实现洁净区分级。
  • 新风与换气:保证新风量满足排放污染物与气体平衡需求,同时考虑能耗。
  • 可维护性与扩展性:便于滤网更换、设备检修和未来产线调整。
  • 能效与运行成本控制:采用节能控制策略与热回收方案,兼顾一次投资与长期电耗。

二、设计原则

  1. 以工艺为核心:洁净度、温湿度、压差等指标以工艺需求为依据,不以“通用数值”取代现场评估。
  2. 分区分级设计:根据洁净需求划分高洁净区、缓冲区、一般区并设置合理压差梯度(上级→下级)。
  3. 冗余与可用性:关键设备(如主送风机、FFU)应考虑N+1冗余,降低停机风险。
  4. 模块化与可维护:机组与过滤器布置便于维护、更换与升级。
  5. 节能优先:使用高效电机、变频调速、热回收与智能控制策略降低生命周期能耗。

三、负荷计算与风量确定

  • 热负荷:考虑设备耗热、照明、人员散热、外部传热与新风热负荷;按季节分别计算。
  • 显热/潜热分配:依据湿负荷与除湿需求选配冷却盘管容量或独立除湿机组。
  • 换气次数(ACH)与洁净度:换气次数由洁净等级、工艺排放和局部排风需求共同决定。建议以工艺评估为主,常见设计采用范围供参考(仅供工程初步参考):
    • 高洁净区(严格颗粒控制、局部敏感工艺):换气次数较高;
    • 一般洁净区:中等换气次数;
    • 缓冲区与辅助区:较低换气次数。
  • 末端送风风量:根据局部洁净设备(FFU、层流单元)与全屋AHU配合确定,避免送风过大导致压差失衡或扰动工艺流程。

说明:实际工程应结合设备铭牌数据、厂房包络、人员密度及工艺排放做详细小时负荷计算。


四、系统形式选择

系统类型 适用场景 优点 缺点
全空气集中空调(AHU + 风管) 中大型净化区、需集中管理的场合 管理集中、风量统一、便于热回收 管道占用空间、初期投资较大
分布式FFU层流 + 局部AHU 小单元洁净或改造项目 施工快速、局部控制灵活 过滤器与风机多、维护工作量大
风冷/水冷机组 + AHU混合 需要冷热源冗余或节能优化 适配性强、可用热回收 设计复杂、需合理冷热源匹配
VAV(变风量)+ 常规末端 对温度控制灵活、节能 节能显著、适应负荷波动 对洁净度要求高时需慎用(防止压力波动)

推荐:对洁净度稳定性要求高的核心区建议采用集中AHU配合FFU或层流送风的混合方案;对改造或小型车间可采用FFU分布式方案降低施工影响。


五、过滤系统与气流组织

  • 初中效组合:粗效→中效→高效(HEPA/ULPA)分级过滤,初效保护中效,中效保护高效,延长高效滤寿命。
  • 末端高效:高洁净区采用末端高效过滤器(FFU或高效槽盒)实现目标洁净度。
  • 气流组织:层流送风适用于对颗粒敏感的工作台/生产线;湍流(混合)送风适用于一般洁净区。送风口布置应避免直吹人员或设备导致扰动。
  • 回风与排风:回风比与新风比需平衡考虑污染物排出与能耗,局部有害气体需独立排风系统。

六、温湿度与压差控制策略

  • 温度控制:通常目标温度由工艺决定,设计时考虑±0.5–1.0°C稳定性(具体按工艺要求)。
  • 湿度控制:根据工艺与产品对水分敏感度设定相对湿度目标,配合除湿盘管或独立除湿机组实现全天候稳定控制。
  • 压差管理:采用差压传感器与分区控制阀门形成稳固的压差梯度;门缝、风速、回风量波动都会影响实际压差,应在调试阶段优化。
  • 控制精度:关键区间传感器分布应足够密集,自动控制系统(PLC/DCS或BMS)需要具备报警、历史数据记录与远程访问功能。

七、自动化、监测与能效优化

  • 楼宇/能源管理系统(BMS/EMS):集中监控温湿度、压差、风机状态、能耗数据,实施联动控制与维护提醒。
  • 变频与VAV:风机与泵采用变频控制,可根据负荷动态调整,节省电能。VAV在满足洁净要求前提下可节能,但需防止因风量变化导致压差失衡。
  • 热回收:回风热回收(热回收轮、换热器)在有较多新风需求时能显著降低加热/冷却能耗。
  • 监测点布置:洁净度(粒子计数)、温湿度、压差、风速及能耗表计应设置合理分布,便于故障定位与能效分析。

八、设备选型与布置要点

  • AHU:选择高效电机、易维护的过滤腔体、便于更换的过滤器抽屉或滑轨结构。
  • FFU/层流单元:按局部送风量、噪声、振动与维护频率选型,优先选择带调速与滤堵报警的单元。
  • 管道与阀门:采用低泄漏风管,阀门与调节器应具备可调且可靠的密封性能。
  • 测量仪表:差压表、数字温湿度记录仪、粒子计数器(关键点)、能耗表等应易于校验与替换。
  • 冗余设计:关键部位(风机、电源、控制)设计冗余,减少单点故障风险。

九、调试、验收与运行维护

  • 调试要点:先进行风量与压差平衡,再进行温湿度稳定性调试,最后进行粒子测试与报警联动验证。
  • 验收清单(示例):风量/风速、压差、温湿度稳定性、末端过滤效率、控制联动、报警功能、能耗基线等。
  • 维护计划:制定周期性的滤网更换、风机轴承润滑、传感器校验与系统清洗计划;建立备件清单与应急处置流程。
  • 运行记录:建议建立电子运行日志、能耗报表与故障统计,作为持续改进依据。

十、常见问题与解决建议

  • 压差不稳定:检查门缝、回风口堵塞、过滤堵塞或风机变频调节策略冲突。
  • 洁净度下降:优先检查末端高效滤器堵塞、局部扰动或人员/物料流线问题。
  • 能耗偏高:评估新风比例、热回收配置、变频策略及机组运行模式是否合理。
  • 温湿度波动:检查除湿能力、湿负荷估算偏差或控制回路调节参数不当。

工程实施建议)

净化车间净化空调系统设计应以工艺需求为中心,通过分区分级、合理的气流组织、分层过滤与智能控制实现洁净度、温湿度与压差的稳定满足。工程实施中重视前期负荷与洁净度需求分析、设备与末端的协同设计、可维护性与节能策略,将显著降低后期运行成本并提高系统可靠性。

THE END